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破天荒~ 馬拉桑唱刷牙歌 + Jack and the Beanstalk (傑克和豌豆莖) + 字母遊戲 三合一


Talking-app 應觀眾要求,更多的故事,更多生動有趣的內容,馬拉桑唱歌教你學刷牙,還有還有生動有趣的字母遊戲,媽媽們打開你的Android 手機, QRcode 這裡一拍就找到我們了。
qrcode
建議使用 7 吋以上螢幕,享受 HD 全屏的閱聽感受
1280 x 800 Motorola Xoom, ePad Transformer
1024 x 600 Samsung Galaxy Tab
800 x 480 HTC Desire, HTC Desire HD, Nexus S, Samsung i9000 等等
刷牙歌裡面還有KTV模式和隱藏版的填字遊戲別說你沒玩到哦!!!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要如何引導小小朋友學習雙語?

人類在媽媽的肚子裡,最先長成的是大腦,最先有感覺的器官是耳朵,第五到第六個月已經聽得到聲音了,所以,人類早期對大腦成長影響最大的就是聽覺 - 室岡一教授。
語言的學習包括對語言的頃聽與視聽,所以小朋友學習語言的時候會先以單字表達,例如:車,他可能是看到玩具車想要表達拿車子的欲望,這時候父母親應該利用機會協助小朋友發展出完整的語言例如回答:好,我把玩具車拿給你。
接著,長大中的兒童漸漸學會邏輯地組合有關句子,這時候字彙是大量增加的時候,在兒童語言學習中,非國語系兒童面臨的雙語問題,是很多父母既頭大又為難的問題,有的小朋友因為同時要學習兩種語言似乎表達的比同期的小朋友來的慢,其實這並不是問題,父母應該協助的是為了使兒童成為有信心及有效的溝通者,他們必須對自己的語言感到滿意而且舒服自在,因此不論他使用哪種語言,都必須有受尊重而不是壓抑的感覺,尤其是母語更是與自我不可分的一部分。
大人對兒童語言的發展報以較高的信心,只要能積極的教導,就算是害羞的孩子一樣能夠擁有雙語的能力,只是大人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並慎重的選擇自己使用的語言,語言的學習不一定是刻板的,他可以在生活中或者遊戲中發展出多樣性及複雜性,父母的陪伴與同儕的交談都是發展語言的最好機會。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寶寶語言能力大發現



文∕楊毓菁
 從出生到講出第一個字句,寶寶的小腦袋裡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是怎麼學會說話的?爸媽聊天時就偷偷學起來?看電視聽DVD就可以學會更多話?從小就學雙語行不行? …
 所有關於寶寶說話的是是非非,終於在本屆研討會中揭開謎底。嬰幼兒語言與認知發展大師Dr. Kuhl、Dr. Plumkett來台,與曾志朗教授共同發表最新研究,為父母勾勒嬰幼兒語言發展的藍圖。
嬰兒的語音區辨無國界
 這是Dr. Kuhl針對美、俄、法、台灣等各國寶寶做的研究,每個像文文一樣6、7個月大的寶寶都能準確抓到母語的音節,聽出語音中的細微差異,甚至對外語的語音差異也都抓得很精準。
 「孩子是真正的世界公民!雖然1歲以後才開始講出第一個字,但是嬰兒都在聽我們講話,大腦逐漸形成語言的網絡。」Dr. Kuhl表示,各種環境、文化下的嬰兒就像拿起網子捕抓周遭聽到的聲音似的,在聽的同時,吸收不同的語音。
1歲後失去世界公民資格
 問題是,成人就沒有這種好聽力,日本成人無法分辨 /r/ 、/l/ 的差別,因為我們成長到某一階段,就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與母語習慣的限制。
  語音無國界的孩子在幾歲以後,就變得跟大人一樣呢?Dr. Kuhl在美國、日本、台灣寶寶的研究中找到答案。每一國的寶寶語音敏感度在6~8個月大時都非常好,10~12個月大後,日本寶寶對外語的語音區辨能力 開始走下坡了;由於日語發音裡只有 /r/ 音(らりるれろ),/l/ 則是美語發音,兩個月前聽音犀利的日本寶寶,現在已經無法分辨 /r/ 、/l/ 的差別了!
 「12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專注聆聽母語的語音,就接受了母語習慣。」Dr. Kuhl發現各國寶寶的時間點都一樣,台灣寶寶此時更能敏銳辨識中文語音的差異,美國寶寶對其他語言的敏感度也降低了。
共讀共玩 效果加分
  玩遊戲可以幫助寶寶學會其他語言嗎?
Dr. Kuhl請台灣研究生唸中文故事給9~12個月大的美國寶寶聽,也帶他們玩玩具;從腦波變化與觀察研究都顯示,他們總共聽到了33000個中文音節,學習效果非常顯著。
 「孩子第一次聽到某種語言時,大腦就會分析、分辨與學習語音。」Dr. Kuhl強調,前提是要有人陪他們學習,在自然的共讀或共玩之下,孩子才會學得更好。
 這些寶寶如果沒有持續學習中文,之前學的可以記多久?他們9個月大時學得很高興,14個月大時還記得,等到18個月大時就忘光了;不過別忘了,他們只接受過一個月的中文刺激,這樣的成就已經很驚人了!
注1:採訪諮詢/Dr. Patricia K. Kuhl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Dr. Kim Plunkett (英國牛津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與嬰兒實驗室創辦人)、胡中凡(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